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2019年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公示启动,听取公众意见建议。2020年1月28日前,公众可登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提前预约参观。
扫描或识别二维码
立即预约参观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东西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紧密围绕老城核心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不断强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不断提高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展示水平,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推动北京老城彰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北京老城被梁思成先生誉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他曾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称赞:“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的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规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北京老城的营造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营城智慧的集中展现。
而在文人墨客笔下,老城是亲切、自然的生活空间。老舍在《想北平》里写到“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林语堂也在《迷人的北平》里称赞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城市”。
北京老城,正是这样一座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的城市。它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中国传统营城理念和建造手法的集大成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保护老城整体格局,
彰显独一无二的壮美空间秩序
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提出老城整体保护十方面重点内容以来,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不断深化老城整体保护要求,并始终明确提出要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强调的那样,北京城“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那宏伟而庄严的布局,在处理空间和分配重点上创造出卓越的风格,同时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统,而不仅在它内部许多个别建筑物的丰富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的表现。”因此,规划将老城空间格局的核心构成,即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九坛八庙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老城空间结构图
1
保护两轴,统领整体空间秩序
扎实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营造良好遗产环境,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中轴线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现代文明魅力。长安街以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体现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形象气质。
长安街 张传东 / 摄
2
保护格局,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规划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保护,延续古都历史格局。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勾勒清晰可辨的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强化老城历代城址格局。通过对四横两纵城市干道的林荫化改造,强化老城棋盘式道路网格局。推动历史水系恢复与滨水空间建设,营造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的水系格局。
✔ 九坛包括天坛(内含祈谷坛)、地坛、日坛(又称朝日坛)、月坛(又称夕月坛)、先农坛(内含太岁坛)、社稷坛、先蚕坛(位于北海内)。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位于故宫内)、传心殿(位于故宫内)、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已无存)、历代帝王庙、孔庙(又称文庙)。
✔ 四重城廓包括明清形成的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城廓。
✔ 四横两纵包括朝阜路、平安大街、前三门大街、两广路、东单大街-崇文门大街、西单大街-菜市口大街。
✔ 六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八水包括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
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
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把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城整体保护好,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扩展保护视野、扩大保护对象、丰富保护类型,以更严格的措施、更常态化的制度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保护理念,实现应保尽保,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
持续加强历史文化挖掘,不断扩大保护对象
规划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历史建筑等九类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基础上,突出老城文化遗产特色,将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等纳入保护对象,更加完整地诠释老城核心价值。
首都功能核心区十一类保护对象包括:
1.世界文化遗产;
2.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又称普查登记在册文物);
3.地下文物埋藏区;
4.历史建筑(含优秀近现代建筑、名人旧居、挂牌保护院落、工业遗产等);
5.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
6.历史街巷、传统胡同及传统地名;
7.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
8.城址遗存;
9.历史名园与古树名木;
10.革命史迹;
11.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电报大楼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北京老字号
2
建立遗产登录制度,分批分类公布保护名录
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鼓励主动申报与社会推荐,建立健全遗产登录保护的常态化机制。开展普查梳理潜在历史资源,规范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审查程序,分批公布遗产名录,制定配套保护管理办法。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住京味儿
规划加强对传统节日、特色民俗、传统工艺的研究、记录和宣传工作,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老剧目,形成稳定、经典的传统文化品牌。规划合理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传播和发展的空间,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
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水平,
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
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以高品质公共空间为依托,加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为公众提供历史寻踪、文化探访的特色体验,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1
加大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力度,鼓励开放与合理适度利用
健全文物保护修缮长效机制,采用传统工艺高标准修缮,使老城成为传统营造工艺的传承基地。积极推动不合理使用文物、历史建筑的腾退,鼓励文物、历史建筑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及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加强文物、历史建筑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最大限度带动区域文化与活力复兴。
湖广会馆作为中国戏曲博物馆开放使用
万松老人塔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城市阅读空间
2
依托规划林荫道串接重要文化场所,展示老城特色文化空间
规划以西单北大街一线、平安大街、东单北大街一线、两广路四条规划林荫道为核心骨架,串联老城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历史节点和城市地标,形成集中展示老城文化、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空间。优化道路断面,弱化小客车交通功能,强化绿色交通功能及生活功能,并以历史景观恢复、地面标识、数字影像等多种手段强化重要历史地标的场所感。
3
串接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探访路体系,整体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水平
规划依托胡同街巷,分区域建设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引导散布各处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串接与生动展示。优化文化探访路的空间营造与步行体验,吸引公众探寻历史,并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文化设施共享,进一步增强文化活力与魅力。
10条精品探访线路包括:
1.中轴线文化探访路;
2.玉河—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文化探访路;
3.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地坛文化探访路;
4.东四—南新仓—日坛文化探访路;
5.月坛—白塔寺—西四文化探访路;
6.皇城文化探访路;
7.环天安门广场—前门大栅栏文化探访路;
8.新文化街—宣南文化探访路;
9.天坛—先农坛—天桥文化探访路;
10.白云观—三里河路—北京展览馆探访路。
以地面铺装、墙面标识引导文化探访
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着力将老城整体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壮丽70年 ·一起看北京 | 北京城的9个文化故事
从《海淀分区规划》看三山五园的保护与传承
京张高铁开通在即!这些事儿你必须知道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